文化苦旅读书心得3篇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读书心得3篇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3篇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1
第一次听说《文化苦旅》这本书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直到上大学时才买了一本认真来读。古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长智慧的机会,也使心灵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洗涤。
我细细读着书,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作者走过的每一处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有时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一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
读这本书,就像和作者一起,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偶尔,作者也会停下来,写一写腊梅或是写写自己的藏书,或者在每个清静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诗意。但是作者永远都没有忘记,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气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要摆脱也摆脱不了。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我看见了王圆麓,那个敦煌石窑的罪人;在罗池庙里,我看见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见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见了华发苍然的苏东坡。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略懂了作者,更让我读懂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丝细脉。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3篇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2
“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余秋雨先生这样就座谈论他。
徐渭,乡间老人常称“徐文长”,他的故事不尽传说。他曾遭遇复杂的家庭变化,参加过抗倭斗争,九次自杀未遂,还因误杀妻子而坐六年大牢。他的一生在平常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癫狂的。但正是这种富有悲剧性的人生,让徐渭在他的作品中注入了情感。他是一位画家,一位作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具有充分国际可比性的大艺术家”,但这份伟大的艺术背后是他一生的不幸与坎坷。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生经历像徐渭一样的人即便是有,也无法做到将生命中的凄厉化为一幅幅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必定是作者用尽毕身所学,倾尽身心,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亦或是愁绪与思索融入其中。而懂得欣赏的人总是能够在万千庸常的作品中一下子被吸引,透过这幅作品搭建起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描述的心境,深入灵魂,了解他的生命经历和变化,这是一幅好作品本身应具有的魅力。
生活中的人们无法时常接触到这些与心灵相契合的生命之作,自然而然无法真正理解作品的意义,以及作品背后的'人的情感。而因这种时空限制上的人与艺术的隔离又孕育不出能真正描绘艺术的艺术家,造成了如今“人疏离艺术,艺术疏离人”的恶性循环。
我们首先要亲近艺术,体会这许许多多描绘多样内心世界的美,才能让越来越多的艺术亲近人,消除人与艺术长久以来的隔阂。反观艺术家们,或许有时是他们深远而犀利的眼光,特立独行的表现无法引起普通人的共鸣,于是他们的作品渐渐埋没在历史的尘烟中。如果现代艺术家们能从精致入微的笔墨趣味中寻找生命的契合点,我想可能会更好。
毕竟,“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3篇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3
对于余秋雨先生及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是有所闻,但是一向没有接触过。我很少看电视,这次去河北与同去的大姐住一间,她一向在看青歌赛的节目,因此我也一齐看了好几期的比赛节目,比赛中有文化知识的考试,评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题都是一些常识、专业性的知识,考题本身并不复杂,而与考题有关的相关知识的连接,余秋雨先生解读的十分到位,可见余秋雨先生渊博的知识,余秋雨先生对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评判,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头有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书,利用双休日的时刻翻阅了一遍,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余秋雨先生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余秋雨先生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余秋雨先生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令余秋雨先生着迷: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向汹涌地向我们奔泻而来。天一阁的藏书曾令余秋雨先生迷惑,而最后有一天显现了藏书的社会好处。而西湖终究是文人们心中的一个飘渺的梦境,只能意会,无法用文字解读。
中国文化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流经祖国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内化于心的一种精神财富,在有华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国文化的延传,漂泊海外的华人们能够把原始的巨树当成神庙,供奉着“大公伯”,然后进化成“拿督大公伯”,期望庇佑着余秋雨先生们。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辈子也无法挥去。
960万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绽放着,包容和开放的海派文化,亲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浓郁思乡情结的华人文化。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我只能用心去细细体味。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那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们就应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方。